如果说,在传统燃油车时代,中国的汽车产业链没有赶上发达国家稳固生态圈、搭建护城河的列车,那么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,或许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、绝地反击的时机。
一直以来,汽车产业在一个工业强国中都扮演着支柱型产业的重要角色,而向上追溯,石油、输油管道与消费端的燃油汽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,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产业链之间的嵌套会越来越紧密,后来者如果想加入,几乎没有什么缝隙可言。而石油作为工业时代的“血液”,牢牢掌握在美国霸权之下。
因此作为每年石油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国,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,如公众号饭统戴老板所述,不仅是走向世界汽车产业舞台的中央,更是维护我国能源安全,重塑世界发展格局的一次重要革命。从上游发电的光伏,到中游输送的特高压,到后存储和应用电力的新能源汽车,整个产业链如果成熟完备起来,将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底,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,占汽车总量的2.60%,与上年相比增长59.25%。近五年,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65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295万辆,呈高速增长态势。持续增长的态势预示着未来的广阔前景,但过程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,有技术上的难题,也有环节上的阻碍,比如充电桩这一领域。
其中而重要的环节
尽管从整个大产业链来说,充电桩作为新能源车的配套设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,但作为为新能源汽车补充电能的装置,充电桩建设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车的产销量,就像加油站建设初期,车主加不到油就会有里程焦虑,准备买车的人也会因此左右摇摆。而下游输出的不通畅将会倒逼至上中游,投入收不到回报,影响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。
目前来看,截至2021年底,全国充电桩保有量达261.7万台,较2020年新增94万台,同比增长56%。从2017到2021年,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1.39万台增加至114.7万台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%;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从23.18万台增加至147.01万台,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%。
可以说,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近几年一直处于一个持续攀升的态势,但根据机构分析的理想车桩比例1:1来看,新能源车桩3:1的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。而根据现实情况,早期在政策补贴的推动下,有些企业将大量网点建设到了地价偏低的偏僻地区,加上早期生产标准不统一造成充电接口不兼容,导致目前充电桩出现“僵尸桩”过多、利用率低等难题。
因此,摆在新能源车车主面前的一大难题是充电的问题。按充电方式划分,我国充电桩主要有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种,直流充电桩短时间内充电量大,长期“快充”可能会缩短电池寿命,适用于电动大巴、中巴、混合动力公交车等;交流充电桩充电速度较慢,充满电一般在6-8个小时,适用于小型乘用电动车。
对于小型电动车来说,充电时间长、花时间寻找公共充电桩、排队等待等会不断消耗个人的耐心和时间,而建设私人充电桩会面临电费太高、老旧小区配电条件制约等各种问题。至于大中型电动车,不久前北京顺义充电桩晚上11点后被电动车主争抢的新闻受到社会关注。比起私家电动车车主,这些因政府补贴、成本消耗少改换电动车而维生的人更容易被卷入网点、里程、电费的牵制,哪里有网点、哪里收费低、哪个时间段收费低,关乎的都是一整天的辛苦收入。
不允许掉队的战役
大力建设充电桩既是广大民众的迫切需求,也是国家规划的重点内容,但与新能源车车主同样感到难受的,是充电桩企业。数据显示,2020年头部充电桩运营企业特来电亏损7769.62万元。由于模式单一、整体充电桩利用率低等问题,充电桩行业目前仍面临着盈利难的困境。
一边急需用电,一边获利困难,真锂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墨柯认为,充电服务商盈利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,主要原因还是需要充电服务的电动汽车总量目前还不多。电动汽车和充电桩是分母与分子的关系,电动汽车的产销量继续保持增长,充电桩这个分子才会跟着上涨。此外,尝试多种补足能源的方式也开始行动起来。2020年,“换电”模式已经得到了政府的助推。
尽管目前存在层层障碍,但可以看到,政府和企业的信心依旧很足。去年,大量资本涌入充电桩运营行业,云快充、特来电、星星充电均完成了新一轮融资。政府部门继续给予大力支持,将继续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示范技术验证,通过建成大功率充电示范试点项目,开展大功率充电技术相关的标准预研工作等。
就像开头讲到的,“光伏、特高压、新能源”的闭合大三角是关乎中国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弯道超车的后一次机会,长期以来我国在多项核心技术上面都有“卡脖子”的难题,以至于很多产业的大部分利润都进了别人的腰包,只有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才会摆脱被限制的困境,所以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充电桩,都在打一场不允许掉队的战役。